市场动态
生物识别技术—牵引着多领域目光
2010-03-03 11:32  点击:43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欺诈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为了增强安全性,与IT相结合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牵引着越来越多电子政务、金融、零售、安防等领域的目光。随着该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长,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也将成为钥匙和密码卡的终结者,人们将迎来更加和谐、绿色的指纹经济时代。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在许多商业领域中都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指纹识别、掌纹/掌形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手指静脉识别、声音识别、签字识别、步态识别、键盘敲击习惯识别以及DNA识别等。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较早的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电子政务、出入境管理、银行、零售、餐饮、教育、医疗等领域。

  近年来,作为对传统的“密码”和“授权卡”替代方式,一些银行已开始利用银行柜员指纹认证,探索在信贷授权、办公OA系统登录以及电子交易系统等业务领域中的应用。目前,柜员指纹登录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在前不久举办的金融展上,北京农村商业银行、IBM以及上海方立数码科技等展示的银行指纹识别技术和设备尤为引人关注,“指纹银行”的亮相让人们感受到了悄然而至的“指纹时代”。

  北京农商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指纹银行利用指纹识别技术代替原有的卡、折等金融工具,其最大的优点是客户只需用手指便可在自助设备上完成银行业务操作,不仅有效减少客户办理业务时间、防止客户卡折丢失和被盗,而且还有效节约了银行的人力成本。据透露,北京农商行已经研究出利用指纹、人脸等现代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存、取款等交易的全新银行网点操作模式,并计划从11月起应用到网点上。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为了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多次下发管理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金融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并要求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增强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切实解决目前行业内存在的风险隐患,将“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严防内部金融风险的发生。

  当前,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柜员验证比较常见的验证方法有“柜员号 密码”和“柜员权限卡 密码”两种。业内人士指出,柜员身份验证方式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这主要由于:一是密码易泄密、易破译;二是信任代替了制度的现象比较突出,使“飞卡”和“越权”等经常发生;三是当高级管理人员密码失窃后,操作授权“一手清”,可以轻松提走大额现金;四是柜员权限卡和密码一旦被盗用、仿制或泄露,出现问题时容易造成责任不明、无法确定作案者身份等。因此,规避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安全控制,减少发生金融犯罪,提高柜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纹被公认为是每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用指纹识别技术来实现‘强制身份认证’,即实现操作人员和授权人员身份的严格对应,是当前较为先进且可行的柜员身份认证方式。”方立技术专家认为,对于银行内部流程管理来说,指纹识别技术可以代替“密码 授权卡”,有效解决“飞卡”、“越权”等问题;对于客户来说,指纹银行既提高了账户安全性、便利性,也提高了处理业务的效率,解决了现在个人持有银行卡多、密码难记的困扰,同时,指纹支付也能解决部分老人容易遗忘密码的问题。

  目前,指纹识别系统的失误率只有五十万分之一,银行在采集指纹信息时会要求客户左右手各留下多次指纹,以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无误。在预约存、取款时,银行还将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并将客户操作信息直接反馈到银行柜员终端上,对于金额账号等关键信息,柜员只有查看和确认的权力,而没有输入和修改的权力,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操作风险,做到多重保险。不仅如此,银行的金库管理系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无缝监督和管理。不但有效杜绝了人为漏洞、降低了金融管理风险,还可严防发生内部监守自盗和其他不规范操作行为。

  结语

  生物识别技术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银行内控和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迎来更加和谐、绿色的指纹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