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随着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及时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做出商业决策是摆在所有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EIP(企业知识门户)等应用系统,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基础数据库。如何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和提炼,供企业管理层进行商业分析和决策,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由此,商业智能的理念应运而生,已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成为提升制造企业应用的有效工具。
2 商业智能(BI)的定义和作用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的概念最早是Ganner Group于1996年提出来的。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当时,Ganner Group预测说,到2000年,信息民主(注:指组织内信息共享的无差别性)将在具有前瞻性思维的企业中浮现。借助商业智能,员工、咨询员、客户、供应商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其实,商业智能所涉及的技术与应用,在Ganner Group命名之前就有,起初被称为经理信息系统(EIS),在羽化成商业智能之前叫决策支持系统(DSS)。
目前关于商务智能的定义不说多如牛毛,也是众说纷纭。人们对商务智能的理解如同那7个印度盲人对大象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EIS),有人认为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有人认为它是决策支持系统(DSS),有人说它是数据库技术,有人说它是数据仓库,有人说它是数据集市,有人说它是数据整合与清洗工具,有人说它是查询和报告工具,有人说它是在线分析处理工具,有人说它是数据挖掘,有人说它是统计分析,有人把它当作分析性ERP,有人把它当作分析性CRM,有人把它当作分析性SCM,有人把它当作企业绩效管理,有人把它当作平衡计分卡。
真正的商务智能包括上述的一切但又不止上述的一切,因而我们无法把上述的一切简单地加起来就给商务智能下定义。在总结商务智能的定义的众多版本之后,我引用王茁专著《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一书给商务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其实确切地讲,商业智能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是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起来应用于商业活动实际过程当中,实现了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商业智能可以为企业提供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信息分析。外部信息包括竞争者、供应商、原材料、需求、顾客购买模式等信息;内部信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质量,进入市场的时间,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等。商业智能通过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帮助企业了解新的趋势、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发现潜在的威胁,从而更好的优化资源、改进财务绩效、引导产品潮流、提高服务水平,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 制造业将是商业智能的重要市场
Manufacturing Insights(IDC公司附属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2004年亚太区(不含日本)制造业IT市场规模为137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以11.4%的年复合增长率平稳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210亿美元。2004年底,亚太区(不含日本)制造业IT支出共137亿美元,其中离散制造占78.6%,流程制造占22.4%。由于市场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复杂性,亚太区(不含日本)的许多制造商继续对IT进行投资,以提高运营效率,更好地控制不断增长的业务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华建立了生产基地,降低成本并占领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些制造商需要对主要的IT基础架构、应用和服务进行投资以使其运营能够健康平稳地发展,并获得领先优势。这将继续促进中国和海外制造商的制造业IT投资。在对基础架构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型市场的许多制造商将继续对企业资源管理(ERM)和商务智能(BI)解决方案进行投资,从而为更好的内部协作和决策制定提供基础平台。
IDC的最新报告也显示,2004年亚太区(不含日本)商务智能(BI)工具软件市场规模为2.332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以12.3%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4.173亿美元,增长来源预计主要源于中国和印度日益发展的经济。这两国近几年更加健康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应用系统部署为未来5年BI工具的采用打下了基础。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制造企业的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发展商业智能已成为必然。
随着近期校园、幼儿园暴力事件的频频惊现,校园安防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话题。说到校园安防,就不能忽视了视频监控系统。虽然安防系统是由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门禁系统、身份识别、巡更系统、紧急求助、呼叫系统、对讲系统、一卡通等各种硬件设施共同组成,但是视频监控无疑是安防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系统之一。
有需求才有市场,需求越大市场越大,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视频监控的广泛应用刺激了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用户范围的大众化也就要求其可操作性的简化,而智能视频监控就应运而生。
智能视频监控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智能视频监控,就是指采用智能化的视频分析算法,利用计算机对视野范围内的目标的特定行为进行分析和提取,当发现存在符合某种规则的行为(如逆向运动、越界、游荡、出现可疑遗留物等)发生时,自动向监控系统发出提示信号,通知监控人员进行人工干预。
视频监控系统分为实时监控、全方位监控、联网监控等。从发挥的作用看,监控系统在校园内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来作为校园安全的保安监控,另一种是用来监考、教学、远程管理,其中考场监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大热点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近年来兴起的幼儿园 “宝宝在线”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察宝宝在幼儿园的实时动态。
当前,国内的视频监控业务,可以较完善地提供用户远程实时视频浏览及拍照、录像等服务,较好地满足了用户视频查看的基本需求。但由于近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现有的视频监控业务仅能提供通过PC方式进行基本的视频浏览、或手机彩信方式进行图像查看,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等诸多条件,对于社会各界日益强烈的校园安防需求差之甚远。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安防报警应用不仅难以结合远程视频监控,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报问题,可靠性较低,效果并不理想。
校园暴力事件的突发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局限于被动地提供视频画面的监控系统的局限性。视频监控的目的是预防为主,如何才能更好体现这一目的性呢?这就要求系统本身的智能化,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的物体,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更加有效地协助用户处理危机,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辅助工具。这也正是智能视频会议发展的原动力及必然性。
来源:中国安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