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安防  安全  摄像机  监控  对讲  方案  高速球  联动  视频采集卡  硬盘录像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城区聚焦 » 正文

广州悄然转换交通“治堵”思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18  来源:天下安防网  浏览次数:318
核心提示:  从“中变”算起,广州与城市交通拥堵的“搏斗”至少持续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治堵”的思路也在悄然转换。

  从“中变”算起,广州与城市交通拥堵的“搏斗”至少持续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治堵”的思路也在悄然转换。

  要治堵,先修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迎来一个交通拥堵的高峰。部分老城区道路狭窄,无法承担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汹涌车流。于是,广州迎来了一个修建高架桥和城市高快速路的高峰期。

  广州城市“中变”计划的实施,给广州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带来了一次大的飞跃,其中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99年底广州内环路的建成通车。内环路建成后,为中心区提供了一条大容量的环路机动车快速通道。内环路平均车速初期达到47km/h,是中心区平均车速的2倍。

  依靠修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成为这一阶段城市治堵的中心思路。广园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相继于这个时期建成通车,分别成为广州东西向、南北向的交通主干道,广园快速路有效分流了原来中山大道、黄埔大道的交通压力;华南快速干线使番禺区与市中心多了一条快速干线,减轻了广州大道的交通压力。

  公交优先,地铁主力

  修路虽然缓解了一段时期内的交通拥堵问题,但城市土地资源有限,路网不可能无限扩张。从长远来看,解决城市快速膨胀的人口的出行问题,必须依靠大运力的公共交通工具。亚运会的召开,城市“大变”工程的实施,给广州市道路交通带来了一次新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公交优先”理念应运而生。

  轨道交通成为“公交优先”时代的“主力”。进入2000年以后,广州修建地铁的步伐明显提速。2006年12月30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同时开通运行,成为广州交通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2010年亚运之前,广州将建成255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线网服务将要覆盖80%以上的比赛场馆。

  中山大道BRT的修建,成为广州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一个标志。在中山大道BRT调研和修建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声音。一方面是期待BRT的建成能使中山大道的公交车提速;另一方面是担心BRT专用道分流道路资源,会影响其他社会车辆的通行,从而造成交通拥堵。争论是方方面面的,但从某个角度看,围绕BRT的争论中也包含着公交使用者与私家车主的博弈。

  控制需求平衡交通

  即使有了快速路、有了“公交优先”,未来一段时期,广州中心区仍然面临拥堵困局。广州市政府先后聘请了不少专业机构,为化解“堵局”做长远规划。

  2009年,一份广州市政府出资聘请专业机构做的《广州市城市交通改善实施方案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此项研究提出“控制交通需求”的战略思路,认为像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供给不可能无限制满足需求,必须从过去“单纯强调增加供给”向“供需平衡”转变,从而提出了“控制需求”的口号。

  收取交通拥堵费便是“控制需求”的一环。研究提出,为了达到“控制需求”的目的,广州市将来或开征交通拥堵费,即在繁忙时段或繁忙路段,对进入中心区的社会机动车辆收取费用,将在广州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再逐步扩大。研究建议,在广州市内环线范围内采取拥挤收费措施,收费试点区域先考虑老城区或者天河地区。

  在“控制需求”的大思路下,除了“收取交通拥堵费”之外,或许将来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在市中心周边建大型公共停车场、机动车限行等措施将被一一提上讨论的议程。有学者指出,城市交通战略思路的变革,必然触动一部分社会群体,影响不少人的出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广泛听取民意,做好沟通,事关新一轮交通战略能否科学制订和顺利实施。

  来源:比特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粤ICP备11032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