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成都市发布 《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这是继4月19日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后,成都再次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上重要日程。
《规划》中,新兴产业轮廓更加清晰:预计到2012年,成都物联网产业将力争实现300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规模,形成20家以上龙头企业、集聚100家以上骨干企业。
在专家看来,物联网要从规划走向应用,真正形成产业规模,“至少要到2015年”。而一旦形成,将是一个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为抢占产业先机,成都率先提出物联网产业规划,并在高新区、双流县布局两大功能区,发动了产业加速引擎。
300亿产业目标的实现路径
说起物联网,很多人脑海中会展现一幅看似遥远的美妙图景:在户外一个短信,浴缸里自动放好洗澡水;打开家门,空调、新风系统、廊灯自动开启……
“其实物联网的应用,对成都人来说并不陌生。”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勇一口气列举了食品安全溯源、数字城管、红绿灯自动配时等好几个例子,“比如在路口地面埋上感应线,就能自动收集车流量数据,发回中央控制台,通过数据计算,就能自动调整红绿灯闪烁的频率。”
但刘勇也坦言,成都物联网产业仍停留在起步阶段,“目前成都的物联网应用虽然不少,但分布松散,产业规模没有成型。”而根据《规划》,成都要用3年时间在这个“没有成型”的产业上实现300亿元产业规模。
“成都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高校科研院所实力和信息设施建设,在物联网发展方面都优势明显。”在4月召开的软洽会上,物联网产业成为焦点。正是众多专家对成都物联网产业环境的肯定,让成都吃下了定心丸。
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成都较早开展众多信息化重大应用和示范工程,以成都高新区为载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37.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21%。加上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九州电子等科研院所机构的技术实力,成都在前端传感器、短距离无线网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发和生产体系。
4月,“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成都市——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也为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助跑。
如何“养大”新兴产业链
《规划》的出台为物联网产业勾勒出一条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的产业链:以RFID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为核心,三大产业重点定位明确;同时,新型电子材料、专用芯片等支撑产业,通信传输、计算处理、数据存储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
但分析物联网发展前景,成都市信息办副主任李长虹仍有喜有忧:在良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基础等优势上,成都仍然存在四个环节的发展“短板”——“一是缺乏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二是上下游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相对薄弱,三是缺乏公共的技术平台,技术检验、转化的成本相对较高,四是应用上零星分散,对产业的驱动和带动性不强。”
四大“短板”指向同一难题:新兴产业链的培育和引导如何展开?信息办在多次组织专家研究后得出最佳答案:以应用驱动市场,通过市场带动上下产业链的供应和衔接,最终推动产业链成长。
李长虹表示,到2012年,成都将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和安全监管等六大领域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应用开展示范。目前,实施示范应用工程编制已经启动。
一系列配套措施也开始为 “补短”努力。在成都高新区,物联网应用组网与测试验证平台、信息安全研发平台正着手组建;在成都市双流县,物联网研发中心、技术转化基地等也相继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成都市还一面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让“小蚂蚁”茁壮发展,一面着力招大引强,吸引产业带动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大中型企业到成都落户,带来产业聚集效应。
来源:RFID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