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纯洁庄严的校园就是传道授业的圣地,更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校园悲剧的发生不仅令国人感到悲愤,更给受害师生及其亲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而当个体的校园悲剧相继发生,波及到更多地区、更多人群时,校园安全事件带给青少年学生的不仅是惶恐与不安,更是一种集体的记忆创伤。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心智仍待健全、心灵比较单纯,看待社会和事物的视角和方式也相对简单。因此,相比成年人,他们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频发的校园惨案既会让学生产生惶恐心理,也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学生形成“社会上坏人居多”的心理错觉。而一系列措施严厉的“校园保安”和“安保课堂”,在有力震慑不法分子、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因素。比如,许多学校增设保安、加强巡逻,禁止陌生人进校园,进行防范陌生人教育,制定严厉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甚至有配枪警察站岗,购置防止歹徒袭击的钢叉等特种工具,这些安保措施意在防范社会上潜藏的不法歹徒,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向性,势必会在潜意识中强化学生接触陌生人的恐惧感,不利于学生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严重的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因此,如何从心灵上抚慰创伤、疏导消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校园恐怖事件、看待与陌生人的交往、看待整个社会,更应当成为“校园安保”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学校和各地安保部门,除了要强化和完善校园安保硬件设施、制度机制、环境氛围,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学生心灵安全教育,学会从学生的视角考量、探索和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校园安保措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安全,更好地营造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校园危机过后,塑造健全人格和坚强心灵。
寄语:“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这都是一个让人快乐、遐想的节日。为了让孩子能真正拥有一片蓝天,让我们一起构筑校园“心灵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