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传媒界的热词,人们普遍认为,物联网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之一,但是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并不了解。
“物联网”概念的发展历程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如果我们要谈论人与物的对话,那只是美好的科学幻想,但是在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的今天,这一切的实现已经不再是幻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具体而言,“物联网”是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可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换句话说,“物联网”可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提出了“物联网”的经济振兴计划,启动投资110亿美元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2009年1月8日,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由于智慧地球将带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至此,全世界掀起了智慧地球研究与实践的热潮。
2009年6月,日本提出“i-Japan”计划。GE、Intel、Google、西门子等信息产业巨头也投入智能电网业务。2009年秋,北京国际通信展,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关于“物联网”的家庭安防等应用。由此可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物联网“经济促进论”、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日本政府提出的“i-Japan”,还是IBM的“智能化地球”,都蕴含了各国对于“物联网”传播的热切期待。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互联网是实现“物联网”的网络基础;无线传感器网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是实现“物联网”的内部条件;标准化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物联网”的六大基础技术要素包括互联网、RFID、读写器、“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名称解析系统、“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物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技术还包括电子数据的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关键技术。实现“物联网”传播,还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从本质上看来,“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延伸与扩展,它传承了互联网的普遍性特征,也并非只是将传感器联接成网这样简单。“物联网”的关键不在“物”,而在“网”,实际上,早在“物联网”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网络就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物”的层面,如交通警察通过摄像头对车辆进行监控,通过雷达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车速的测量等。此外,还有人们在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对物的局域性联网处理,如自动化生产线等。
既然,无处不在的网络能够成为人类传播无所不能的工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网络运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人与物体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工具呢?正如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宙所言,“物联网”是赋予物体智能的传播。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的沟通与对话。
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传播突破,远远不止是对物实现连接和操控。“物联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网络的意义价值,而且还实现人与物之间的相融与互动,甚至是交流与对话。从数字化、网络化到现在的智能化,“物联网”是信息传播技术演化的新进展。智能化已然成为“物联网”传播中的关键词。
“物联网”对传媒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9月央视经济频道《对话》节目曾展示一套住宅与一部手机间的特殊关联,让大家大开眼界,主人即便不在家,也能对家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如客人来了,可以通过手机为他开门,帮他打开电视,设定频道,他抽烟时,房间的排风装置自动开启;小偷破门而入,主人手机立刻收到通知,并启动家中报警装置。这一幕原本只在科幻电影场景中才出现的情节,却在“物联网”的智慧传播中上演。“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阔。比如:智能化电网,包括远程抄表、负荷优化、能源管理。智能交通,包括导航定位、eCall等。它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物联网”逐渐会跟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在一起。现在已经有人预言叫“泛在的互联网”,也就是说这个网不但是人对人,而且还是机对机,人对机、机对人,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将会掀起传媒发展与应用的新高潮。
对于传媒领域来说,“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刚开始推广和普及时那样,谁先把握住“物联网”的优势,并恰当地运用它,谁就能在将来的传媒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
来源:RFID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