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亮点不断,小小门票里也藏着一个大大的科技亮点,这是全球至今用量最大、质量要求最高、使用时间跨度最长的射频智能标签项目,而且完全基于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至于整个世博门票系统,展现了未来“物联网社会”的雏形。
随机应变的大系统
世博门票系统的智能特点,每个有心人都能感受到:园区入口,检票闸机能在瞬间识别不同类型的票:单日票马上被压上戳记,多日票则在最后一次可用时盖戳;而夜票在傍晚5点后才被放行。
闸机是智能的,门票也是。拆开门票你会发现,在它的内层左上方,有一个芝麻粒大小的芯片,与之相连的是一圈圈天线,利用它,闸机与门票“对话”。
门票票面上印着一长串每张票专用的识别码,这相当于它们各自的姓名;出售门票的过程,就像给新生儿报户口,售票机会在门票芯片里写入各种加密信息,包括“生日”(何时购买)和“籍贯”(何处购买),并联网上报。是否“报过户口”,是识别门票真伪的依据。
世博门票系统是一张互通的大网,门票、售票网点和检票闸机都受控于“大脑”——控制中心。它体现了物联网“万物互联 智能控制”的特征:在门票销售阶段,通过远程控制售票机,组织方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分阶段票价政策,并掌握销售进度;销售者如库存紧张,不用打报告,对情况始终一清二楚的票务中心会安排发货。开园后,检票闸机、售票网点等上传的即时信息能帮助运行指挥中心及时启动各种预案;园区即时客流,由各个票检闸机的统计数据汇总得出;发现各入口客流不均衡,指挥中心马上能调度团队包车改往相对空闲的入口停靠下客。
实战磨砺的产业链
物联网和与之相关的射频智能标签技术,涉及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一系列环节。此次的世博门票项目,核心环节几乎都在上海完成。
从2000年开始,上海便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为完善的芯片产业环境,并积极结合民生工程,为新技术创造大规模应用环境。承担世博门票项目的几家企业,此前就组成“集团军”,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RFID产品——上海公交一卡通;随后,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轨交票务和闸机系统上的垄断。
世博门票项目负责人、上海华虹集团的范恒告诉记者,此前几次“战役”,帮他们在技术、市场和应用上积累了经验,拥有了底气。
与过去的应用相比,世博门票的芯片集成度更高,设计方案更完善。由于门票销售的时间跨度长达1年多,部分门票在使用前会由游客长期保存,因此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堪称严苛——近50天来,票检处遇到过各种粗心人,有的票被对折过,有的票被扔进过洗衣机,但多数情况下仍能正常使用。而票检系统,尽管开园至今大客流频现,但都未影响稳定运行。
世博门票系统设计要考虑许多细节。比如,用过的门票如何区分。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孔,但这一来,数千万张门票会留下巨量纸屑。经过反复协商,最终采用了压痕的办法。再如,为方便游客,门票设计时考虑了保存不善、电路受损等极端情况,此时可利用设在票务处理亭中的票务处理机,手工输入票面上的识别码,联网验证是否有效。
世博门票并没有一味求新,而采用最适用最成熟的技术。曾有人提出,让门票的有效识别距离达到数米。但为杜绝理论上“隔空盗票”的可能,最终选用了10厘米以内的近距离方案。不过,世博门票并没有拒绝远距离识别技术——在物流环节,每250张门票一包的小包装上,都贴有可在数米外读取的电子标签。出入库房时,门禁能远程自动读取一整车门票包的信息,从而掌控门票流向。
正在催生的大产业
上海世博会,是对中国和上海过去10年物联网及射频智能标签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的一次“中考”,也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应用示范——除了门票,物联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智能标签还应用于电子围栏、车辆定位,甚至窨井盖。
此前,在爱知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期间,智能标签都曾应用,但规模和上海世博会相去甚远。范恒告诉记者,射频智能标签要进入普及应用阶段,还有待技术、产品、标准及应用模式等的总体完善,另外,目前它的综合成本还偏高,这也是影响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上海世博会等的大规模应用示范的促进下,应用环境会逐渐完善,系统成本也有望显著下降。
就在世博会开幕前3天,上海正式颁布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首次对这一战略产业提出了全盘规划。根据方案,上海将力争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的重镇,并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民生和城市管理水平。
许多专家认为,上海世博会门票项目是中国射频智能标签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导向性的重要事件。或许可以说,世博门票把上海和中国进入这个新兴高技术产业的门,开得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