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退去,华灯初放,在贵阳大大小小的广场、街头,人们三五成群地散步、纳凉,惬意的享受着“林城”的凉爽。这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更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贵阳市大力推进平安工程,让老百姓更加安心了。
鼓励居民自己“管”自己
2003年以来,贵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就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为重点,深入创建“平安贵阳”。
在创安工作开展4年后的200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2008年3月,又全面启动了 “居有所安”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2012年,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在贵阳市的街道上,不少老旧的楼房都安装了防盗网,5000多个监控点监视着大街小巷。“我们要在保持对刑事犯罪高压态势的同时,抓好防控、重点防范,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贵阳市政法委综治办综治处处长曾元进说,他们正积极引导、鼓励居民实施业主自治管理,以楼栋、院落为单位,通过业主自筹、自管等方式,解决基础防范设施、值班守护等。
黄赌毒集散地变身“和谐社区”
在深入创建“平安贵阳”的过程中,各街道、社区等基层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综治工作思路。
南明区是贵阳市3个中心城区之一,在其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间,有一块仅0.15平方公里的河滨街道金地社区。
2001年前,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五六层高的红砖房,又是棚户区。在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身材干瘦、神情呆滞的人,迅速的将一小袋东西塞进他人手中,被当地人称作“发零包”,其实就是在买毒贩毒。
“那时这里就是一个毒窝窝。”金地社区主任穆秀英说,社区原址是个远近闻名的“红砖粮店”,很多老贵阳人都对这里避而远之。这里有七个出口与外面相连,巷子又多,经常会发生抢包、贩毒的违法犯罪行为。是闲散人员、低保户和吸毒人员的聚居地。
2001年,社区整合成立金地社区,新的领导班子成立,金地社区也完成了从黄赌毒集散地到“和谐社区”的华丽转身。
“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封闭式管理。”穆秀英说,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社区领导关起门讨论出来的,而是挨家调查获取的民意。“我们不是来搞管理的,而是提供一种亲民服务。”正因为安全和卫生成为居民们的迫切愿望,不久后,社区里破旧的围棚被绿化带所取代;新修的围墙成了安全屏障;七个出口还全部设立了值班岗……而负责守楼护院的很多是社区的低保户、劳改释放人员或戒毒释放人员。
为了抓好社区的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2004年,社区里的麻将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图书室、钓鱼协会、腰鼓队,以及和电视台联合组织的文艺活动……
社区“三长”制保障居民安全
同样是处在繁华闹市中的云岩区延中街道,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兰英和她的同事们也感到过头疼。因为这里也曾是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光顾”的重点地段。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多种方法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后,在2008年初,又创造性的提出了综治“三长”制。就是说在街道所辖6个社区的居民院落和居民楼中推选出素质较好、热心公益事业的楼栋楼长、院落的院长、居民小组的组长,每天定时在小区内巡逻,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李兰英说,经过“三长”制两年多的运行,居民住宅区“两抢一盗”发案率下降,2008年、2009年居民住宅入室盗窃分别与上年同期下降10%、11%;治安纠纷、邻里纠纷明显减少。
“金地社区和延中街道是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典范,其实整个贵阳市的平安工程建设工作各有特色。”曾元进说。2009年,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测评,贵阳市群众安全感为80.13%,较2008年上升4.31%。
平安建设 重在以民为本
在大力推进“平安重庆”建设,“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无独有偶,在西部行的首站贵阳市,当地宣传部特意向我们推荐了以“居有所安”为主线的平安贵阳建设。
贵阳市的平安工程建设重在以民为本,全民参与,抓好社区平安建设。
“平安源于民。”一是“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隐患始于部分“不良之民”,能把这部分人管控起来是将治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根本。因此贵阳建立健全了“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和排查机制等;二是广泛发动普通百姓参与。贵阳在普通居民中招聘兼职禁毒协管员、推出的“三长”新机制等,就是要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平安益于民。”贵阳金地社区由人人谈之色变的“黄赌毒窝点”变身为“十大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这里的居民,老百姓切实地尝到了平安建设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