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看不见的网,但未来的一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将被它网住。不过就目前来说,至少在东莞,这张网还不具备如此魔力。
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展示大厅门口,一个陌生的客人刚跨过门口,嘀的一声,他的名字立即显示在对面的大屏幕上。“出卖”他的是他口袋里一块纽扣大的电子芯片,在被附近的阅读器读取后,电子标签的信息随即被显示出来。
这是今年6月,东莞某企业家考察工研院的一幕。这个人是龙昌国际董事总经理梁钟铭,他想做的是将刚才的一幕搬到他的工厂去,只要给产品贴上刚才的标签,他就可以不出办公室,随时掌握产品的流通状况、技术性能等。
制造这一幕的就是传说中的物联网技术。然而,就目前的东莞来讲,要实现以上传奇的一幕,或许并不那么容易。
物联网的东莞机会
8月26日,不少企业家和专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省政府举行的一个现场会。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现场会。在这场题为“促进全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发展”的现场会上,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被锁定为我省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物联网和云计算被列为新型业态的重点内容,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
在广东省公布的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名单中,物联网产业基地占据两个席位,分别是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
相对于广州物联网基地,广东省对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的描述更为具体:以现有物联网创新中心和物联网企业为基础,实现“一基地、一平台、一中心、三园区”的布局。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实施物联网创新技术与服务、物联网通信、物联网器件与装备产业等项目。预计2012年实现产值500亿元,2015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此消息一出,立即让东莞的物联网企业陷入了极度兴奋之中。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时利”)是广东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所在单位,也是广东省RFID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其事业部总经理杨淑港认为,东莞在物联网技术层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RFID技术全省领先,如果建设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将有助东莞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东莞的物联网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东莞的物联网产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依时利的孤独
与业界普遍的乐观心态相比,处于产业最前沿的物联网企业却显得比较谨慎。
近来,杨淑港三天两头地往虎门港跑。因为依时利和虎门港共建的电子围网将在10月迎来验收。
不过,杨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兴奋,这并不是担心技术不过关,而是在港口物流之外,依时利还难以在其他领域铺开应用RFID技术。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分RFID电子芯片和阅读器,是物联网环节中信息采集和读取的基础环节。
依时利从事RFID阅读器的研发和生产已近10年了,不过,直到今天,还有大部分的企业家不知道RFID究竟为何物,虽然他们可能天天正与RFID打交道。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门禁考勤阅读器都是我们做的。”杨淑港表示,门禁考勤阅读器运用的是低频的RFID,可以从胸牌中读出简单的员工信息,从而起到考勤的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依时利早已告别靠生产门禁考勤阅读器生存的时代了。在目前的主营业务中,停车场、校园一卡通、物流等行业才是依时利的重点。
由于进入RFID较早,依时利目前是广东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所在单位,也是广东省RFID产业联盟的领军者。不过,在东莞,依时利却感受到一阵阵的孤独。
“东莞从事RFID的企业太少了,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的就更少了。”杨淑港表示,为了发展,依时利不得不与深圳、成都的企业或高校合作。
杨遗憾地表示,虽然虎门港的电子围网在短时间内已经建好,但就东莞广阔的市场来讲,RFID和物联网的阵地还远没有建好。
物联网对东莞来说,还是远在云端。
松散的产业链
在东莞的物联网领域,孤独的不仅仅是依时利。
摊开东莞产业分布图,RFID和物联网是零星几点。
在生产制造领域,只有依时利等少数几个企业;在云计算环节,只有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在独立支撑;在芯片领域,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仍在为研发出国内首个RFID芯片奋斗不止;在电子标签封装机领域,工研院已研发出国内首套全自动RFID电子标签封装机。
从表面上,东莞物联网产业几乎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也涵盖了RFID读写器、芯片、标签封装等产业链条。
不过,在实际的运营中,东莞各生产企业与研发平台之间并没有多少交叉的地方,基本属于各自为政,甚至不少企业和研发机构宁肯远赴外地寻求合作,也不愿与本地企业对接。
“我们的产品被中山一家企业买走了。”7月1日,在2010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简称物博会)上,工研院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套全自动电子标签封装机受到追捧,不过,攒动的人群中,并没有东莞企业的身影。
尽管工研院技术总监牟鲁西一再表示,东莞企业是工研院的首要合作伙伴,不过却鲜有东莞企业与之完成某项合作。
同样的,翻开依时利的合作名单,里面有深圳惠田实业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台湾永奕,但就是没有东莞企业。
对此,依时利也显得颇为无奈。“产业链的很多环节东莞根本做不了,或者不成熟,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当然需要的是较为成熟先进的技术。”杨淑港表示。
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尝试
虽然从整体上看,东莞的物联网产业远没有达到产业集群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企业自身在产业链上的整合尝试。
今年3月,专注于RFID读写器生产的依时利宣布与台湾永奕合作,攻坚港口物流中的RFID电子标签。
不过,与台湾永奕的合作重点并不是国产空白的芯片,而是电子标签里另一重要元件——天线的设计。
“现在国内的芯片都是进口的,为什么各厂家生产出来的标签性能不一样呢?”杨淑港表示,除了芯片以外,天线设计和封装是影响电子标签性能的重要因素,而依时利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天线设计和封装。
不过,依时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电子标签之后,依时利又宣布进军物联网最核心的技术——芯片研发。
杨淑港告诉记者,依时利已和电子科技大学达成协议,联合研发国产芯片。
目前,芯片样片的第四版已经出来,正在进行严格的测试。杨淑港表示,如果不出意外,样片的第四版将在年内实现产业化,这将是首个产业化的RFID“中国芯”。
事实上,在物联网领域,依时利一直坚持着自己特殊的产业链垂直整合之路。依托广东省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依时利已实现了RFID产业链的初步整合。
此前,依时利已与深圳市惠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二者共同开发电子标签封装机;与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发中间件。到目前为止,依时利已基本涉及除云计算之外的物联网所有产业链环节,初步实现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微软入侵
就在东莞还在为物联网的产业集群忧虑之时,原本松散的物联网产业又遭遇到“外敌”的入侵。
在物联网的诸多环节中,云计算被誉为物联网的基石。如果说RFID技术将世间的万物联在了一起,那么,云计算的存在则使物联网具备了处理和分配世间资源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云计算相当于一台电脑的CPU,RFID等技术则相当于硬件。
然而,在这个东莞自认为最强的环节,却率先遭遇到强敌的冲击。
2009年10月,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自主云计算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从而成为中国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目前,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云计算平台先后开发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并率先试水产业化,服务企业达50多家。
然而,仅仅过了10个月,世界IT巨头微软就宣布进军东莞云计算。今年8月17日,微软大中华区掌门专程来莞,高调宣布在东莞成立办事处。微软方面称,将通过与东莞政府、企业的一系列合作,特别是通过云计算服务,支持和帮助东莞向创新型知识经济转型,提高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为扩大营销网络,微软的“城市拓展”计划一并在东莞启动。
微软的高调介入东莞云计算,颇有点“狼来了”的味道。虽然有观察人士表示,微软此次高调亮相东莞,提出云计算战略,不过是虚晃一枪,其真实的战略依然是在硬件营销上,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微软宣布介入东莞云计算,实际上已经在东莞原本松散的物联网产业链上打下了一个“楔子”,虽然这个“楔子”或许还只是微软的一个构想,但它在心理上震慑作用已经形成。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坦言,“虽然微软没有给出具体的路线图,但今后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
在一些专家看来,一场没有硝烟的“云”之战或许已经在双方的心照不宣中打响,东莞物联网正面临着“外患”的威胁。
亟待政策扶持
内部产业链尚未成形,外部又面临着微软的入侵,在这个夏末秋初,东莞的物联网产业似乎已率先闻到了冬天的味道。
“政府应该在物联网的推广应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杨淑港表示,政府虽然在单个项目上对物联网给予了扶持,但还没有出台一整套、成系列的扶持政策。
事实上,东莞相关政府部门已行动起来。今年6月1日,常平镇物联网与物流信息技术中心宣布成立,企图通过在龙昌国际的物联网试点,升级常平物流产业,进而将整个东莞的物流行业“网”进去。
2009年底,由广东省科技厅及东莞市科技局指导下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专项项目——RFID电子围网正式实施,项目投资达2000多万元。
“这个项目对我们推广RFID在港口物流的应用将起到标杆作用。”杨淑港表示,依时利将这个项目视为打开港口物流市场的敲门砖,一旦成熟将推广到全国。
不过,天上并不会总是掉馅饼。物联网要想真正做起来,形成初步的产业氛围,在杨看来,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例如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事物,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呵护。”
不过,虽然还是婴儿,物联网显然并不是个很得宠的婴儿。据了解,东莞正在酝酿出台LED、电动汽车的扶持政策,但同为新兴产业的物联网,却还不见政策动向。
资料显示,与长三角相比,整个珠三角的物联网应用都处于下风,而作为后起的东莞,要想在未来的物联网争夺战中,分食一块蛋糕,企业、政府、公共平台等各方仍需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东莞的织“网”工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希望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建设,能带动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杨淑港再次强调,东莞的物联网产业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是将资金、技术捏在一起推广出去的合力,这种合力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产生。
来源:千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