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早报》报道,曾给广大市民带来诸多方便的IC卡公用电话亭,如今在许多地方逐渐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由于手机等新型通讯工具的普及,使用IC卡公用电话的人越来越少,不少电话亭因长期闲置、年久失修,丧失使用功能,并成为有碍观瞻的街头异物,原本经营IC卡销售业务的网点或入不敷出,或干脆放弃了这项业务。当IC卡电话亭变得少人问津,当曾经方便广大路人的电话亭,如今逐渐变成街景和市政维护之累时,“拆还是留”的话题,也就成了社会热议的焦点。
那么,IC卡电话亭究竟是拆还是留?
许多调查者都指出,即便在今天,IC卡电话亭仍有一定的使用者,如在机场和车站候机厅、城乡结合部,以及许多进城务工者集中的地方,IC卡公用电话仍给许多旅客、外地人和应急需要电话者以极大方便。公用电话不是简单的商业性服务,而是一种带有强烈公益性、服务性色彩的公共服务项目,既然是公共服务项目,只要仍有一定需求,就不能轻易言拆言弃。在中外许多大城市,都有夜班公交、夜班地铁等公共交通服务,这些车辆的经济效益都很差,有时候有些车次从起点跑到终点,连一个乘客都没有,但各地市政当局却不会因此轻易将线路取消,班次减少,道理很简单,公共服务项目就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且有些项目就是为社会中某些特定人群服务的,只要这些人仍需要,大众也不反对,这种公益性的服务就不能轻易叫停。
必须指出的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公用电话的数目虽有减少,但并未如中国某些大中城市那样落魄不堪,在医院、学校等按规定不许使用手机和无线通讯服务的场合,它们甚至还是通讯的主要手段。在这些国家的城市里,公用电话都能得到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它们可以正常使用。在中国某些城市,街头的IC电话亭污秽不堪,许多电话早已不能使用,这自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电话亭的观感和使用兴趣。
还应看到,尽管相对而言,IC卡电话是更“高科技”的设备,但在许多发达国家,最“原始”的投币电话,仍然是公用电话亭的“主力”,部分取代投币电话的也并非IC电话,而是信用卡电话。尽管在中国,IC公用电话系统日趋被冷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在起作用,但IC卡购买不便,使得许多明明功能齐备的公用电话形同虚设,是重要的一环。由于无利可图,许多街边IC卡电话亭周围一卡难购,机场候机厅等场合倒是有自动售卡机,但往往只售高面值卡,这对于通常只是想打电话找接机人、或给送行者打个招呼的旅客而言,着实太不方便。公用电话亭的主要属性是公共服务,理应尽可能给用户提供使用的便利,增加IC卡投放网点并提供小面值卡,或索性恢复普及投币式公用电话,应是维持公用电话亭服务的有益思路,总而言之,必须打破IC卡供应和IC卡公用电话服务间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为公用电话服务找到一条新路。
任何事物都有新陈代谢,公用电话亭自然也不例外,是拆是留,如何改进、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公用服务的需要,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如何取舍,必须将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放在考量的第一位,而不能仅从经济成本角度出发,轻率地作决定。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