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内嵌RFID(射频识别)芯片门票的使用,是物联网技术在现实中一次大规模应用,也让人们感受到物联网风潮来袭。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传统IT领域的延伸和集成。所谓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如今物联网产业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纷纷抢滩物联网,紧锣密鼓地开建物联网产业链。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对于中国制造产业来说,物联网是一次很大的机遇。但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物联网核心技术起步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应用基础相对落后。目前,对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知识产权,中国真正拥有的并不多,很多基础核心技术大多来自于国外,例如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是依赖进口,本土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物联网产业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日本,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家电、安防、公共交通等众多领域。
从国外物联网发展的经验来看,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是要以企业为主导和中心,从应用需求出发进行研发、推广。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首先,行业标准缺失。建立物联网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不仅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处理物联网发展中产生问题的依据。目前,国内不同行业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而真正有效的物联网要有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各种标准为解决物联网应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产业链中各单位实现明确的分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其次,缺乏相应的支撑技术和成本过高。比如,在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环节,中国缺乏相应的技术,造成过高成本,从而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第三,缺乏成熟的商业环境,企业需要来自市场需求的动力和良好的商业营运模式,而目前物联网还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未得到使用者的认可。
总而言之,我国物联网发展环境还需要继续完善,标准的缺失与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配套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我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诸如技术、成本、标准,以及商业模式等等问题,物联网很难得到实际的推广与应用。 (来源:支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