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不仅关系民脂民膏,而且关系交通秩序,关系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关系社会成本和社会财富。因而,仅仅是从缓解交通拥堵这个层面上,公车改革都已处在公众和舆论的热望之中。
公车之患,不仅让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也已让公共道路不堪拥堵。尽管一些关键性的数据仍付之阙如,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了这一点。
我们都记得,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49万余辆公车的封存使北京交通为之一畅。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会,50%到70%的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车辆封存量,也为一路畅通立下汗马功劳。但就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感受而言,公车之患更在于每日里的交通拥堵,让人不胜其扰。这方面仍然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但公众以常理来揣度也很在理。毕竟公车私用情况异常普遍,开公车上下班又不是什么秘密。公车具有一些特权品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先天性不足,在抢道、闯红绿灯、走应急车道等方面肆无忌惮,不仅自己违章,还带动社会车辆违章。我们常常见到,拥堵严重之时,一辆特权车上了应急车道,后面便引来一长串社会车辆。
这些情况足以说明,公车数量与行为和交通拥堵高度相关,居于举足轻重地位。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辆公车,公众乃至学界仍不掌握。2004年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学界估计,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占政府采购总金额的四分之一,与实际相差应当不会太悬殊。
日益庞大的公车数量,不仅占去了财政大量购车资金,每年高昂的养车成本还吞噬了纳税人的钱,衍生各种形式的公车腐败。因为它们日益庞大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的公车使用,加重了交通拥堵。
在这个意义上,公车改革,不仅关系民脂民膏,而且关系交通秩序,关系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关系社会成本和社会财富。因而,仅仅是从缓解交通拥堵这个层面上,公车改革都已处在公众和舆论的热望之中。政府作出治堵之举,不能总是拿私家车开刀,还必须推进公车改革,大大降低公车致堵影响。
加强公车管理,对于缓解拥堵有一定之效。但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让实质性的公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直接减少公车数量,抑制公车的无节制增长。
就公车改革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车改者是既得利益者。让各个既得利益团体主导的车改,注定会变成一场利益再分肥,至少也会使车改止步不前。唯今之计,乃是由超越既得利益的力量主导,比如由中央层面主导车改,由专家提出车改的科学办法,作为全国车改的指导性意见推行,方能打破多年的车改僵局。
(来源:都市汽车网)